您的位置:求问网 > 杂谈 > >正文

​“秋海棠叶归于一统”是什么意思,为何说是托大之言?

摘要“秋海棠叶归于一统”是什么意思,为何说是托大之言? 电影《大决战》中,有一幕隔空互文的经典桥段: 淮海战役前夕,我军与国军不约而同举行军事会议,中央军委分析各方面因素...

“秋海棠叶归于一统”是什么意思,为何说是托大之言?

电影《大决战》中,有一幕隔空互文的经典桥段:

淮海战役前夕,我军与国军不约而同举行军事会议,中央军委分析各方面因素后,得出了机会比困难大的结论,决定放手一搏;

而反观国民党这边,老蒋还在给将领上历史课,他先说“徐州古战场,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兴衰更迭”,强调徐州的重要性,又说“八十万对六十万,优势在我”,可就是不讲具体实施细则。

一实一虚,一勇一怯,难怪国民党上了战场被杀得丢盔弃甲。

当然,抛开战争胜负来看,剧中人物的台词设计十分考究

《大决战》剧照

比如老蒋回望过去的辉煌,说三十年前曾与孙中山北上,“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”,当时民众拥护北伐军,就和现在民众拥护共产党军队一样。

要知道,“秋海棠叶”是一个敏感的地理话题,蒋介石这样说,显然把自己当成了中华民族的救世主

言下之意就是别看毛泽东现在意气风发,其实还比不上我年轻时候的成就。

我们不去细究历史上老蒋有没有说过这话,只谈谈真实的北伐历史看看是否真有他吹嘘的那样光伟正

一、“革命家”蒋介石

清朝时期版图

蒋介石嘴里的“秋海棠叶”,其实是清朝全盛时期的版图形状,以东北叶柄西北、西南分别为叶片两角,酷似一片美丽的秋海棠叶片

近代以来,英国占领香港、西藏边疆部分土地,沙俄又侵占东北300万平方公里土地,海棠叶也就残缺不全,所以又多了“桑叶”说,旨在警醒世人救亡图存,抵抗帝国主义对中华领土的蚕食。

“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”,其实就是一统中华之意,那么老蒋48年说这话,是否有托大之嫌呢?

近代北伐战争总共有三次,首先要弄清蒋介石嘴里的北伐,指的是哪一次北伐:

“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分三路汇合徐州……清帝见大势已去,宣告退位”这明显是指辛亥革命,老蒋当时才刚加入同盟会不久,连将军都不是,革命胜利和他关系不大,他提一嘴,无非是想往自己脸上贴金。

接下来他所谓“民国十六年……亲率数十万健儿,讨伐孙传芳、张宗昌……”才是其领导,也就是1926年7月开始的第三次北伐战争。

两次北伐战争,蒋介石也从无名小卒,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,其背后政治手腕令人咂舌,要知道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,排在蒋前面还有廖仲恺和汪精卫这样的有力人选。

但廖仲恺被人暗杀,蒋介石又攀上了宋家的高枝,一番运作下,还夺了粤军的指挥权,汪精卫头脑有余,胆气不足,给蒋介石拿军队一吓,就乖乖退出了竞选。

但当了国民军总司令,不意味着你会打仗,在乱世里,主席的名头并没人会真正在乎。

北伐战争中,蒋介石能调用的力量就是粤军、新一军(叶挺军)、黄埔军校,大略在十万人左右。

吴佩孚

而北伐的对象,吴佩孚占据河南、湖北、湖南,拥兵二十万,孙传芳占据苏、赣、徽、闽、浙五省,也有二十万大军,还不算北边的奉系,十万对四十万,这可不是“优势在我”了。

可北伐军最后却能以少胜多,各个击破,莫非老蒋年轻时候,真是不世出的打仗天才

二、北伐的细部

“天才”肯定是抬举,老蒋在“小蒋”时期也不会打仗,但架不住他手下猛将如云,当时国共两党还在蜜月期,前线有叶挺、贺龙、陈赓这样的战将,后方有周恩来、毛泽东这样的智囊,真是想输都输不了。

国民革命军

不过北伐能赢,领导层肯定不能是蠢蛋:

蒋介石在战略上的判断也可圈可点,他对北洋军阀“面和心不和”的心理十分了解,知道所谓四十万大军,其实都是貌合神离。

他提出“各个击破”,先打和冯玉祥有矛盾的吴佩孚,这样别的北洋军阀看了,还以为是派系内部战争,都不愿插手。

吴佩孚自己也昏招频出,他们这些北方军阀,向来看不起南军,以为都是孙中山手下的新兵蛋子,北伐军都打到家门口了,主力还逗留在河南。

革命遗址

结果七月——九月,汉阳、汉口失守,再过一月,武昌也丢了。吴佩孚这才仓促南下,纠集部分主力扼守汀泗桥,企图阻止北伐军进军武汉。

这里他又犯了轻敌的错误,本来嘛,吴佩孚手里好歹还有十万主力,全部压上,十万头猪也得杀半天不是

可吴佩孚自作聪明,见叶挺一万共军来攻,就也先派一万北洋军试试水。负责防守的宋大霈、董政国到死都不明白,长官哪来的自信,把他们和叶挺放一起同台竞技

叶挺

汀泗桥失守后,吴佩孚还是舍不得手里那点兵,采取“添油”战术,简单来说就是哪里劣势了,就哪里派个几千人救急,结果“油”越添越多,“火”却越烧越旺

汀泗桥失守后贺胜桥也失守,等到10月攻占武昌,吴佩孚也只能引颈就戮。

攻打武昌时还有个小插曲,本来全程都是叶挺新四军当头,蒋介石见共军如此勇猛,自己不甘落后,就中途接过了新一军的指挥权,自己下场打武昌。

结果他一“微操”,武昌战役就接连受挫,后来还发展成了围城战,把武昌老百姓活活围了40多天,才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同意退兵。

孙传芳

然而吴佩孚虽死,孙传芳和张作霖还是悠哉悠哉,坐看北伐军在两厢地区发展壮大,兵员也从10万扩张到25万,彻底超过孙、张军队实力。

后来打江西,蒋校长又怕军功给新四军抢走,就让第六军程潜开路,新一军吃果实,南昌倒是给新一军先占下,可孙传芳看你主力没到,直接来一手回马枪,把南昌城团团围住。

薛岳、王柏龄,不愧是老蒋高徒,用两个主力团,打个牛行车站都打不下,还有孙元良见势头不对,竟抛下装备最好的第一团独自逃跑,当然抗日解放他也逃过,但那是后话。

逃跑将军孙元良

蒋介石一看新一军吃瘪,又犯了“微操”的老毛病,非要拉着李宗仁的第七军去硬攻南昌城,结果可想而知,新一军没救出来,铁七军也陷了进去。

本来孙传芳为了防范张作霖,只派了10万军队南下,北伐军赢面不可谓不大,结果老蒋贪功冒进,致使数万革命健儿白白牺牲。

许多的共军将领,像叶剑英,都气的辞职离开了指挥部,还有很多人也开始怀疑蒋介石北伐的用心,后来虽在叶挺的奋战下,孙传芳被彻底击败,可国共两党的裂缝已经悄然产生。

四一二反革命政变

后来的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”,蒋介石的狼子野心也昭然若揭——革命是假、揽权是真。在江浙财团的怂恿下,立下赫赫战功的共产党人被恶意捕杀,名将叶挺被迫流亡海外。

全国范围内,蒋介石唯一的对手,就只剩张作霖,但皇姑屯事件,使得奉系群龙无首。张学良又是个纨绔子弟,竟信了老蒋的“民族大义”说法,将奉系指挥权拱手相送。

这样从南到北,蒋介石实现了明面上的“称霸”,可离他所言“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”,还隔着十万八千里,为什么这么说呢?

三、虚假的统一

一是当初北伐的初衷——孙中山结束军阀林立的理想并未实现:

北洋军阀是没了,但各地军阀依旧自行其是,像山西的阎锡山、中原的冯玉祥、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、广东的李济深,与中央都是貌合神离。

北伐时局图

老蒋上台也是忙着帮四大家族捞金,巩固自身地位,丝毫没有整顿吏治的念头,说难听点,蒋介石自己就是最大的军阀,国家军队形同私产,哪来的民族统一?

最好的例证就是,在北伐期间,日本在济南炮制“五三惨案”,打死中国军民6100余人

可蒋介石为了专心排除异己,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视而不见,尽管北伐军旦夕可至山东,但老蒋却下令绕道去攻打张作霖。

济南惨案

无独有偶,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时,蒋介石也只顾围剿红军,坐视国土沦丧。

当时东北军少说有30万兵员,面对日军完全可以周旋数月,可蒋介石却下令东北军不准抵抗,让关东军长驱直入。

老蒋虽然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这些旧军阀,可他自己也并没高明到哪去:

说好听点是“内斗内行,外斗外行”,说难听点就是小人得志,沉迷于周围人的吹吹捧捧,贪恋权势无所不用其极

可后人骂归骂,蒋介石这个不通军事的旧军阀,能驾驶着中国这艘千疮百孔巨船,行驶于波澜诡谲的20世纪三十年代,本身就是个奇迹。

演讲鼓动群众的大总统

他在日记里开头必言“雪耻”,将日本称为倭奴,1937年日军增兵绥东,他在日记里判断:

倭寇进攻绥东之消息,其原因何在?甲、倭故意造谣,摇惑人心,且使绥东部队不能安息, 此或由上月复员令之对象也;乙、试探性质,乘我不备夺取绥东;丙、蒙伪军整顿已妥,移驻绥边,一面威胁绥远,一面清肃其内部;丁、须知倭寇对绥远之野心,终不能停止也。

可见其对日本的根本意图洞若观火,有学生上书说蒋里通卖国,他还在日记里哭诉:

“茹苦负屈。含冤忍辱,对外犹可,对内犹难,何党国不幸,使我独当此任也。”

再回到十几年前,他也是“引刀成一快”的热血青年,他不是不知该如何做,可为何历史上留给我们的蒋介石,是这样一个无能软弱的负面形象?

四、功过后人说

年轻时满腔热血,一心为公,最后却沦为肥私的政治机器,这样的形象看似矛盾,其实恰恰是普通人最真实的模样

我们觉得老蒋不行,是不是毛泽东等革命先烈调子起的太高,从而相形见绌呢?

想到却不去做,有心却无力,在一次次妥协中日渐沉沦,最终变成自己厌恶的模样,听起来,和大多数现代人的人生轨迹多么相像?

你笑老蒋一手好牌打稀烂,可现在有多少企业家锒铛入狱,又有多少网红明星一夜爆红又归于平庸,我们现代人还是受过高等教育,有正确价值观引导尚如此世俗,谁又有资格去指摘一个旧社会的领袖?

真正该奇怪的是,为何现代出不了毛泽东、周恩来……等人物,甚至蒋介石都难见到几个,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已经深入人心,还是物质过于丰富,让艰苦奋斗的难度加大

我想民国时期之所以人物如云,那么多大师巨匠将军伟人,恰恰是时代的混乱,让个人不再受普世价值观束缚,无论你是什么人,唯一的行为标准就是从心所欲

不是出于对革命的热爱和欲望,先辈不会在建国后又创造那么多奇迹,那种原始的驱动力早已超脱物质,超脱世俗人的评价,就像他的遗言:

功过自由后人评说。”

参考资料:

1.《济南惨案与蒋介石绕道北伐之决策》

2.《孙中山第二次北伐与国民革命北伐之比较》

标签:

推荐阅读